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素材解读: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南风徐徐吹动的“柔”比北风凛冽刺骨的“刚”效果更佳。管理只有像“南风”一样去深入、融入下属的心灵,才能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家和”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适用话题:怀柔;迂回;直奔主题;蛮干;巧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
速用示例:“南风效应”的实质是为营造一种让员工“舒心”的工作氛围,以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李锦记公司的“爽指数”以中国特色和风格,对“南风效应”作了最好的诠释,是“南风效应”的现代版。在李锦记,“所有工作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员工感觉爽!”用公司总裁李惠森的话来说,“我们营造的是这样一个氛围:看到的是默契、听到的是真诚、得到的是爽!”“爽指数”是量化员工除工资福利以外所有因素“感受”的指标。指数范围从0—10为“一点不爽”到“最爽”。只要员工感觉不爽,管理就彻底失败。将部门“爽指数”与其考核相连,确保了高信高效氛围的不断提高。
超限效应
当一个人饥饿时,你给他一只包子,他会吃得很香,而且还觉得太少了,给他第二只和第三只时,他虽然能吃得下,但感觉远没有第一只包子味美;当你给他第四第五只时,他可能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时那般充满对美味的期待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素材解读:“超限效应”启示我们,管理者对下属批评不能超限度,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下属意识到错误并表态改进后立即停止”。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员工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适用话题:物极必反;话多不甜;没完没了;逆反心理;过犹不及;适度;把握分寸;
速用示例:在课堂上,这种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本来有些问题只讲一遍就可以的,可有些教师偏要反复强调,殊不知,自己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却是听这得厌烦,所起的效果只能说是适得其反。特别是毕业班,一天一张试卷,多数题型相同。评讲时,不顾学生的情绪,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下去,讲得学生烦躁不安。这就是因为同一内容对学生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了他们心理极不耐烦而造成的。为了加强对某种事物的记忆,适当的刺激是必需的,但一旦超过了度,往往过犹而不及,最后发现离你的目标反而越来越远。
晕轮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素材解读: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适用话题:标签;表象;以貌取人;爱屋及乌;第一印象;有色眼镜;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速用示例:《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初审:成自来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