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 正文

魏嘉:不断创新的“医学人生”

2024-03-08 02:44 作者: 张 晔 来源: 165921 次阅读

今年的五一假期从以往的3天增加到5天,但是魏嘉还是感觉不够用。

“别人都是趁着假期休息,可我得利用假期做临床研究,还要去医院值班,了解病人的情况。”5月1日,记者拨通了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魏嘉的电话,电话那头正在忙碌的她声音略显嘶哑,尽管刚刚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但是她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好好庆祝。

5岁上小学,16岁就进入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如今魏嘉又成为医疗行业年轻人的典范,但她早已把光环悄悄放下,轻装前行。她直言,面对癌症死神的步步紧逼,唯有用创新的生物技术和家人般的温暖,才能不离不弃地守护每一位患者。

l_79575_A05M0514_3.jpg

一年服务8000肿瘤患者

魏嘉的专业是胃癌治疗。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在中国,相对其他类型的肿瘤,胃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治疗手段也比较少。

“其实我作为一个双鱼座,泪点特别低,在家里面看电视剧都会哭,但是在工作上不是那么回事,内心的波动会比较小。”虽然每年服务的病患多达8000例,但她早已学会冷静客观地面对生死。

在很多年前,刚入职成为肿瘤科医生的魏嘉并不是这样的。

那时,一位在工作中经常帮助她的同事突然罹患胃癌,让她震惊不已。尽管当时她已经博士毕业,却仍然找不出什么好的救治办法,但那位同事却十分坦然地对她说:“不用浪费医疗资源了,我知道自己这个病是什么情况。”

“他越是这么说,我就越是深感无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时至今日,魏嘉回想往事仍然感觉很难过。

不过从那以后,魏嘉逐渐接受了这样的客观现实:病人得了肿瘤的事实无法改变,医生能做的是最大化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是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活得更长,帮助病人在通过治疗后改善生活质量。”

就在十多天前,一位李阿姨带着女儿的遗愿专程从外地来南京向魏嘉表示感谢。

“燕子(化名)得胃癌时只有26岁,比我小不了几岁,三年前她来求诊时已经是胃癌晚期,而且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我看着实在于心不忍。”魏嘉说。

像燕子的这种情况,一般的保守治疗措施只能帮病人维持一年左右的生命。但是,魏嘉两次帮她在医院申请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并且一直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通过魏嘉的呵护,燕子顽强地支撑了三年多。

在医学创新路上“狂奔”

“在我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冲着这个目标,魏嘉在医学创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而工作上所谓的“无力感”,也不断地转化为魏嘉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有个前辈告诉我,‘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让魏嘉印象深刻,“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

自2004年起,魏嘉对针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的现状,开展分子标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她根据每个胃癌患者的基因,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将晚期胃癌的治疗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由国际上的9~11个月提高到2年以上。

目前,个体化选药的模式已经在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普遍开展,不少病人也因此获益。

“6年多前,一位胃癌伴多发肝脏转移的59岁患者前来求诊,检查发现最大的转移病灶有10多厘米。”通过相关的基因检测,魏嘉给他采用了个体化选药的化疗方案,1年后他的病灶和肿瘤完全消失,目前仍然健康生存。

在免疫治疗方面,魏嘉带领团队建立新型细胞治疗技术,攻克技术难关,研发新型抗肿瘤治疗疫苗,为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近年来,魏嘉先后发表SCI论著65篇。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1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多家肿瘤中心推广应用,使3000余胃癌患者获益。

(来源:科技日报)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

分享到:
头条推荐
邵阳市邵东一中入选2024年湖南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十大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