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 正文

陈永忠:无烦常年泥满腿 喜看“金果”满山川

2024-03-08 02:44 作者: 段涵敏 来源: 285587 次阅读

陈永忠,男,1965年8月出生于广西,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省科技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湖南省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专家和光召科技奖等荣誉。

1d13-iyhvyva5178815.jpg

8月10日,邵阳县小溪市乡大禾村,陈永忠(右二)在油茶基地考察调研。

在田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莫田清没想到,到了63岁这个年纪,还能学会油茶高接换冠技术,改良自己油茶林里的低产树。

8月10日,邵阳县白仓镇黄连村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雨,莫田清40亩油茶林的油茶果喝得饱饱的,压弯了枝头。眼下油茶果进入了增重和油脂快速积累期,还有2个多月就能采摘,莫田清心生欢喜,笑容爬满了黝黑的脸庞。

还有一个人在油茶林里也很高兴。他是省林科院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忠研究员,林区农户称他“油茶博士”。

“老莫,技术不错啊,接穗成活率达到90%以上。”55岁的陈永忠蹲在一棵油茶树下,摸着莫田清3个月前嫁接的穗条长出的嫩芽,满意极了。

作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2009年陈永忠带着“湘林”油茶扎根国家级贫困县邵阳县,手把手向林农传授丰产栽培技术,推动邵阳县油茶种植面积从40万亩发展到70万亩,产值从3亿元提高到20亿元,帮助和带动逾3万多名莫田清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走山区、穿林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还得忍受蚊叮虫咬、烈日暴晒,是什么动力让他坚持了11年?陈永忠回答,因为科学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种树和砍树

“去年有350多公斤茶油,收入4万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喔。”聊起收益,莫田清憨憨地笑起来。

2011年,妻子患上双肾衰竭,莫田清一家陷入困境。在时任村支部书记和县里油茶补贴政策的帮扶下,2012年莫田清承包了村里40亩荒山,将信将疑地种下了7000株良种油茶苗。

村里人也不理解。

“油茶树祖祖辈辈都见过啊,到了季节捡茶籽,一亩地几斤油,弄不到什么钱。”“良种茶油是不是转基因?我们土茶油还是味道香、油质好些。”……陈永忠培育的良种油茶不仅产量受到质疑,还有一些杂音。

不理解,事情就没法做。回应质疑,陈永忠的办法是靠脚走,靠嘴说。

“你们说的土鸡、洋鸡口感不一样,是因为养殖周期和喂养饲料有区别。良种油茶来源就是自然,没有转基因,生长周期、土壤、气候都和老油茶树一样。”每到一处,陈永忠都会耐心讲解。时间一长,广西人陈永忠学会了邵阳方言,和农民交上了朋友。

油茶生长周期长,前几年没有任何收益。就在此时,邵阳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致富,对油茶新造林每亩补助1000元,苗木按1元/株的标准予以补贴,解了燃眉之急。

苦熬几年,终于等来开花结果。“第三年我的油茶树就挂果了,而普通油茶树要四五年才能结果。2016年收了3000公斤鲜果,打了200多斤茶油。”尝到甜头的莫田清劲头足了,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然而,油茶树长大后,又遇到问题。油茶林越来越密,总有一些树挂果不好,产量低。

陈永忠看了后,给莫田清开了一个“处方”:砍树。

看着自己精心管护的小苗长成了近2米高的油茶树,莫田清有些不舍,犹豫了许久。

“陈博士讲,油茶就像人一样,需要通风透气晒太阳。树太密、枝条太多都不行,容易招致病虫害,要砍树、剪枝。我想起自己的树,经常下面的果子长不大,采下来也没油。他讲的有道理,我就同意了。”莫田清回忆。

心疼是心疼,但事实证明,砍对了。2018年,莫田清挖掉了100多株低产油茶和病株。2019年,莫田清收获了700多斤茶油。陈永忠在他的油茶林举办了现场培训班,手把手传授高接换冠技术,改良另一部分低产油茶。

“还有一些低产树要改良,如果挖掉重新栽苗,又得等几年才挂果。现在我学了技术,穗条从产量高的树上采,不仅不花钱,挂果也快。”莫田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水稻、花生、玉米,一年最多万把块钱。现在一亩油茶收益上千元,还可以结果几十年。”

摘掉贫困帽,莫田清走上了小康路。2020年春节,莫田清一家10口人搬进了新房子。

沉甸甸的油茶果似乎会说话。沉寂的大山被唤醒,田间山头热闹起来,一株株油茶树绿了荒山。

技术在泥土里生长

“这是‘小黄球’‘湘林78号’,皮薄个大,今年表现很不错。”

“这个叶子尖尖细细、果实又大又红,像一串串橘子,是较早培育的‘湘林210’,挂果好,特别漂亮,果子像打了蜡。”

从莫田清的油茶林出来,陈永忠又马不停蹄赶到邵阳县小溪市乡大禾村的丰之林油茶合作社。这里油茶品种多,陈永忠特别兴奋,摸一摸叶子、掂量掂量油茶果,爱不释手,看到挂果多的,拿着手机拍个不停。每一棵油茶树就像是他的孩子,样貌、品质了如指掌,还起了“爱称”。

茶油营养丰富,被誉为“油中之王”。湖南是油茶主产区,产量、产值都是全国第一。而陈永忠刚接触油茶时,却是另一番光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农民放弃油茶改种其他作物,甚至一些科研人员也转行。“以前的油茶是人种天养,亩产油只有几斤,生产积极性自然很低。”陈永忠明白,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培育出高产良种。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陈永忠奔走在14个省的油茶产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找花蕾,配花粉,一天下来,身上黄一块、白一块,满是粘巴巴的花蜜和花瓣。“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但油茶一年只有一次。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再到盛产果期,还有嫁接、实验设计等,育一个品种起码十多年。”陈永忠回忆,最困难的时候,一年只有4000元科研经费,“差旅费都不够”。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上千种的组合与淘汰,陈永忠团队培育出“湘林”系列优良品种,比传统品种增产10倍以上,最高达75公斤/亩。

可是,在林农眼里,良种油茶难“伺候”。

大型农机设备无法上山作业,施肥、除草、剪枝、采摘,基本依赖人工,而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多,劳动力不足。

丰产技术从实验室直通田间地头,需要接上“地气”。“科学家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但要考虑技术上可行,更要考虑经济上可行。”陈永忠意识到,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要降低管理成本让群众能接受。

他对栽培技术进行改良。栽培之前施底肥,技术上提倡农家肥,但农家肥难找、且重,他筛选出配方施肥技术,又建立油茶测土配方查询系统,为林农施肥提供技术咨询。他制订图册,将油茶早期树体培育简化为“下清脚枝、上控顶梢、中间密枝”三部曲,简便易学,群众一看就能掌握和实施。

“看看这些山,过去荒了没人理睬,现在有了好种苗、好技术,变成了‘绿色银行’。去年收获20多万斤油茶果,今年果子结得好,预计产量可以翻一番。”站在山顶上,看着1600亩沿着红土丘陵起起伏伏、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丰之林油茶合作社总经理王红感慨万千。2019年,合作社共聘请30多名贫困户管护油茶林,施肥、除草、剪枝,每人每年增收一万多元。

广袤的丘陵山地成了陈永忠的实验室,他把论文写在了邵阳的大地上。11年来,邵阳县依托油茶产业,直接带动了3万多名农户脱贫,荣获 “中国油茶之乡”等11块“国字号”招牌。

情系油茶不止步

55岁的陈永忠已两鬓斑白,但精力比年轻人还要充沛。

他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出差在外,对油茶种植户更是有求必应。11年来,长沙、邵阳两地来回6个多小时车程,他已奔波80多趟。邵阳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刘豪健说:“他在油茶林里授课,会把自己的电话公布给种植户,没有一点架子。”

“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油茶专家,就是让我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实实在在的事。”陈永忠说。

走进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满研究书籍,靠近门口的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十几瓶茶油样品和一些油茶制品。“油茶浑身是宝。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茶籽压榨后的茶枯经萃取后可提取皂素,提取皂素后残渣可用作饲料和肥料。光将茶油开发成护肤品和保健品等,油茶的产值能翻好几番。”聊起油茶,这位“油茶博士”眼里有光。

“中国的茶油这么好,为什么不能像橄榄油一样享誉世界?”话题一转,他又眉头紧锁。

如何延伸产业链增加油茶附加值、推行机械化降低管护成本,是他近年思考的问题。原来粗放式的栽培已不适应油茶产业发展,他牵头制定各类国家标准,倡导油茶种植的“适度规模”和茶油制取“适度精炼”的绿色理念,推动油茶产业标准化发展。

“良种品种上十个,搭配种植有讲究。一亩地种多少株,每株油茶之间的株距、行距,施基肥的用量,整地时挖垦深度,每一个环节也得有技术标准,按照标准化种植才能提升产量。”陈永忠团队的王瑞博士说,“老师总是推着我们往前走。”

在他的带领下,省林科院油茶所副所长陈隆升等16名成员成为“三区”科技人才和省科技特派员,在新宁、澧县、辰溪、中方、茶陵等10多个县开展技术服务,累计推广良种油茶500余万亩。

“油茶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它生长在干旱瘠薄的土地上,照样能结出营养丰富的油茶果。”陈永忠说,看到科技给更多人带来收益,心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

(来源:湖南日报)

初审、一校:于 钊

复审、二校:傅仁斌

终审、三校:郭有余

分享到:
头条推荐
邵阳市邵东一中入选2024年湖南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十大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