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参加野外考察。南京大学供图
“北大西洋水深流急,波涛汹涌。狂浪袭来,救生艇被劈成两半,船上的工作人员站都站不住。”漩涡、海啸……百慕大海域的航行常常笼罩在阴影中。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却曾三次亲临这片危险而神秘的海域,在风暴中坚持观察海况与摄影,获取诸多珍贵实况资料。正因这份毅力和独立性,她赢得了同行的外国学者的尊重,获得了在百慕大工作研究的机会。她经过实地考察获知该处海底沉积具有传导性,作出了不宜填埋核废料的结论。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王颖。近日,她在一节专题党课上分享了自己与海洋的不解之缘。
踏遍沧浪
生于战乱,少年失怙,王颖的成长岁月充满了坎坷。“如果当初没有中国共产党给我学习和培养的机会,我不知道一个年轻的女孩会走向怎样的命运。对此,我深怀感恩之心。”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坚定了她报效祖国的决心。自此以后,王颖的每一个人生选择都与祖国息息相关。
谈及和地理海洋学的缘分,她笑言:“这要归因于我高中时期的地理老师贾懋谦。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告诉我,要服务祖国需要,从事祖国需要的工作。”
当时,她喜欢文学、热爱自然,希望踏遍祖国的山川、河流。王颖在老师的建议下填报了南京大学的地理专业,并以高分被顺利录取。
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代潮流,青年学子满怀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刚进入地理专业,不少同学有“学习地理可以发明一座山,还是一条河流?”的疑问。然而,这些并未影响王颖对地理学的热爱。她始终坚守自身发展要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信念,勇敢面对野外考察翻山越岭、体力透支的挑战,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至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报考首次建立的副博士研究生。
读研期间,为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建设深水港口的需求,王颖担任新港以北的海岸地质调查队队长,参与天津新港扩建项目,针对港口淤泥展开溯源调查。王颖团队从辽东湾一路调研到渤海,最后明确天津新港以北海岸对新港回淤没有泥沙供应。
此后,在进行新港以南海岸及渤海湾潮滩的研究时,挑战接踵而至。渤海湾岸外潮滩宽达数公里,其中中部段滩淤泥有一处宽度达400米的泥沼带,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厚度达40厘米的淤泥中赤脚跋涉。每前进一步均很困难,双脚很容易被贝壳划破,又遭海水浸泡,他们只能忍受钻心般的疼痛,咬牙坚持勘察海水涨落和泥沙流量的变化。跨过春夏秋冬,历经风霜雨雪,天津新港的科考终于迎来曙光。
王颖团队针对渤海湾淤泥质潮滩的沉积地貌分带性作出论述。他们提出通过整修新港航道两岸防波堤并延长越过破浪带,达到深水带,可减少淤泥回淤。这一论证为天津新港扩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继之,王颖与交通部一航院、河海大学等科研团队合作,完成了秦皇岛新港、山海关船厂、曹妃甸深水港、洋口港、洋浦港、三亚新港等30多处港口选址研究。
勇于开拓
1979年,王颖作为新中国第一批赴加人员,前往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进修海洋地质与沉积学。最初,学校对这位来自中国的中年女研究人员不了解,让她缴纳学费,作为特殊学生参与学习。然而,通过半年的学习,王颖凭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了加拿大校方的支持。校方认可了她的访问学者身份,退回学费,使她有了一笔在加拿大的科研经费。
“初到加拿大,语言是个困难。当地的口音与我所学的BBC英语语调差别很大。”王颖回忆说。当时达尔豪斯大学地质系系主任库克看到了王颖在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安排她做海岸调查时,为她配备一位加拿大女学生作为协助。同时,库克安排王颖住进加拿大大学生宿舍。“沉浸在说英语的环境中,增加口语应用,并学会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王颖逐渐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
为了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王颖并未采纳库克的建议研究哈立法克斯地区,而是选择了加拿大东北部大西洋的布雷顿角岛典型的鼓丘海岸。这里地处高纬,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缺乏系统研究,但是有中国没有的鼓丘冰蚀海岸,沿冰川流动方向形成的众多蛋丘状的岩石小岛、曲折的港湾、在岩岛冰积层上发育的常绿森林,景观独特,而相关理论尚处于一片空白。王颖决心抓住难得的机会,研究高纬大冰流磨蚀作用形成的这一海岸。她希望,中国学者能为这一独特类型的海岸海洋做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填补海岸科学领域的空白。
风暴天气是北大西洋海岛的常客。面对乌云密布的天空、黑沉沉的大海、席卷而来的波浪,王颖通过吃晕船药克服一次次的身体不适,逐渐适应了当地的风浪天气。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工作,1982年,王颖的相关论文《开普不列颠岛东南部鼓丘海岸动力地貌学》发表于加拿大杂志《海洋沉积与大西洋地质学》。地质学界称之“把中国经验应用于加拿大区域海岸研究中,成功地为加拿大海岸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是鼓丘海岸的典范文献”。
此外,王颖还在留学期间着手石英砂结构的研究工作。基于扎实的陆地研究功底和丰富的海洋研究经验,王颖迅速对从极地、太平洋、大西洋等各地收集来的石英砂展开结构分析,逐步完善了实验室的石英砂摄片分析方法。经过300多天的日夜奋战,她拍摄了1200多张石英砂表面结构的照片,取得了几千项数据,完成了《石英砂表面结构图图集》的专著。这也是继美国科学家克润斯里之后世界第二本石英砂结构专著。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王颖始终未曾停下勇攀高峰的步伐。她专注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2004年她领衔承接了外交部大型数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数字南海”,填补了中国在南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77岁时,她出任国家首批“2011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开展南海海域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研究,为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以诚待人
无论是在加留学期间,还是学成归国后,王颖始终不忘无私关照、热情帮助、用心培育后辈。她曾这样勉励青年人:“人活着要有理想。追求理想,要有刻苦实干、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的坚持精神。”
留学期间,为方便野外考察,她用达尔豪斯大学返还的学费购买了一辆二手车。王颖所在的新斯科舍省位于北大西洋沿岸,区域偏远、交通不便。使馆由于人员有限,故而委托她协助用车接送我国出访与进修学者、迎接新来人员,安顿其住宿、入学乃至为他们买好生活用品。
在加拿大研修期间,王颖还曾为来自东南亚的华侨留学生女大学生用电饭煲焖煮香肠煲仔饭。每次,香喷喷的煲仔饭都能吸引印尼华侨女留学生前来共进晚餐。这些华侨留学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姨”(Ayi)。他们在异国他乡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颖回国后,印尼华侨留学生还曾来南京专门探望“阿姨”。
归国至今,王颖已培养了47位博士、25位硕士。这些学生中不乏在海洋科学领域深耕不辍之辈,成为了地海科学研究的有力“后浪”。
王颖的办公室书柜里存放着厚厚几摞笔记本,这是她为每个学生建立的学生档案,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年龄、籍贯、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这是王颖每次与学生谈心之后的记录。“他们的思想有时也给我启迪,我要记录下来。知识不应该永远是老师在教,而该是教育的互利共赢。学生的思想也会影响老师,在相互作用下,知识才得以不断地继承和发展。”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冠禾也有一本自己的档案。他说:“老师对学术要求很严格,也关心我们的个人生活,每次交流之后都收获良多。”
在王颖看来,海岸海洋科学不是单靠一代人的奋斗,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永续接力,才能拥抱海洋,到达科学的彼岸。
初审:吉 映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