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饭自古就是一个国家天大的事。有土才有粮,研究土壤的专家,“操的心,比天大”。土壤培肥与改良——“藏粮于地”战略的根本,绿肥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这都是摆在农业科学家眼前、农业现代化必须跨越的横栏。面对这艰苦的征程,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植物营养团队,通过长期坚守,以团队的辛劳和智慧,正逐步跨过这些栏。
脚踏泥土识忧患
肥沃的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提高土壤肥力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于1981年在望城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发现,长期单独投入农用化学品,导致使耕地质量下降,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当季利用率仅为10%~15%,并造成土壤酸化和盐渍化,重金属活性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锐减,稻田“酸、瘦、粘、浅、毒”等问题凸显。植物营养室40多年坚守,通过了解肥料施用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扛起了提升土壤肥力的重任。
倾心走上复绿路
土壤肥力下降是个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采取的休耕、种养轮作等土壤培肥方式不符合人多地少的国情省情。我国传统农耕文明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恢复与发展冬季绿肥生产已成为提高我省水田土壤肥力,推动水稻绿色生产的紧迫任务。严峻的现实让植物营养室团队踏上了艰苦的“复绿”之旅。走遍三湘大地,经上百次调研和反复讨论,确立了“早花、适产、耐迟播、高养分积累”的紫云英品种培育新路线,选育出“湘紫”系列紫云英新品种4个。为实现本地商品化的种子,构建了紫云英循环留种免播扩繁技术,研制出紫云英增花壮籽叶面肥,创制了绿肥种子机械收获装置。提出了适宜现代水稻高产需求的绿肥-稻草碳氮共济、绿肥-化肥优势互补等技术原理,创建稻田绿肥+稻草协同培肥、绿肥替减化肥、绿肥+缓/控释肥的组合节肥等技术,构建了化肥替减、土壤培肥、水稻稳产丰产的绿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催开红花遍田野
绿肥恢复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稻田绿肥生产环节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植物营养室团队全体上阵,经5年的倾心研究,最终研制出绿肥电喷播种机,晚稻收获、开沟一体化、稻田开沟碎土抛撒等装备。建立了稻田绿肥播期延伸和机械干耕等技术,构建了稻田绿肥全程轻简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了宣讲绿肥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团队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现场会上百次,宣传和培训会上千场,培训农户和种植大户上万人次。团队研究成果——《绿肥生产利用全程轻简化技术》于2017~2022年连续5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通过核心试验区的带动,水田绿肥生产在全省不断推开。项目推广更是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发出了《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不断在长沙市、益阳市县、永州市、衡阳市等地共建立36万亩稻田绿肥样板示范区。项目技术成果和技术模式在全省108个县、市、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创办省、市级稻田绿肥示范样板209个。在湖南省境内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000万亩,应用区域减少化肥施用量20%~40%,增产稻谷5%~10%,节约成本新增产值28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栽培模式恢复了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老传统,找到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复壮土壤的新途径。每到春耕时节,湖南稻区广袤的田野上,紫云英盛开,满园红花,让三湘大地充满了绿色发展的生机!
初审:吉 映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