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 正文

2024年“五彩奥赛”典型人物丨第九期:陈筱薷

2024-12-20 15:09 作者: 来源: 8403 次阅读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精心指导下,湖南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湖南科技传媒集团、  ,以“五彩奥赛”为主题,联合对湖南省中学生学科竞赛典型人物陈筱薷进行采访。

问答

Q1.您是从什么时候获得奖呢?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获奖情况吗?

A1.我是2013年在高二的时候参加湖南省数学竞赛获得的二等奖。


Q2.您的教练是谁呢?

A2.我的教练是曾国安老师


Q3.那您获奖之后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

A3.也是我的教练曾国安老师,因为当时我们是一个县级中学湘潭县一中,在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县级中学做竞赛的风气越来越淡了,但是我们的竞赛老师一直鼓励让我们坚持下去才把奥赛之路走完。


Q4.您的奥赛之路是如何开始的,可以详细地介绍一下吗?

A4.最开始应该是学前班的时候,我读书比同龄人更早,当时是4岁的时候就去念了学前班,然后入学的时候当时校长就觉得我年纪特别小,考了一个三位数的加减乘除,当时非常快的就算出来了,所以当时我外公外婆觉得有一些数学的天赋,就从学前班开始送我去做数学竞赛。


Q5.竞赛对您而言有哪一些比较可贵的收获还有影响呢?

A5.我觉得分两个方面吧。第一个就是虽然在高中的时候做数学竞赛没有取得特别好的一个奖项和名次,但是对于思维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大的。当我2014年进入清华之后是念的化学工程系,当时大一大二的所有的数学课我都学得非常轻松,线性代数、微积分上和下全部都是拿的满分。然后第二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我觉得一路做数学竞赛,就从学前班到高二,做数学竞赛锻炼了坚韧不拔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激励着后面每一次人生选择,会去选择非常有挑战、非常有前景的道路。


Q6.支持您奥赛之路的动力是什么呢?

A6.这个我觉得是三个方面的一个影响。第一个还是自身的兴趣。我觉得在每一个解题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一个收获感和获得感。第二个就是老师和家人的持续的鼓励。每一个想放弃的瞬间,他们就会让我再坚持一下。然后第三个点还是当时竞赛班的同学们会聚在一起,大家寒暑假花了更多的时间,我们在一起解题一起讨论问题的一个团队的氛围,让自己能够坚持下来。


Q7.您认为该如何挖掘潜力呢?

A7.我觉得青少年参加竞赛,一开始其实是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呢是非常需要我们家长来鼓励和支撑孩子们去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当然一开始很多学生们一开始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而放弃,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更强烈的鼓励,当他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获得了一些正反馈之后,他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极大的一个收获感和成就感,然后支持着他去不断的去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他越来越喜欢这样的努力加获得的一个过程,就会持续的坚持下去。


Q8.在您看来,竞赛之路是天赋重要,还是勤奋努力更重要呢?

A8.我在高中就是中学之前做数学竞赛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两个方面都重要,因为主要还是在一个是在县级中学,我们的师资条件相对和之前遇到过的竞赛的题目,相对四大名校会更弱一些,所以会花很多的精力去走之前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但是进了清华之后我觉得天赋可能占了百分之八九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努力。进入清华之后会发现周围有很多非常牛的同学们,大家也都非常努力,但是最后在考试的时候取得的成绩其他分布的就非常广,也不能说我们考得差,同学没有努力,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天赋占了一定的比重。


Q9.您是在学科竞赛之后的什么时间点决定了您之后的研究方向,还有视野的规划呢?

A9.这个是大一的时候清华有一个叫SRT计划,它的全称是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就是学生的一个研究训练的计划,他是鼓励同学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进入实验室,边研究问题,边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反过来去促进本科的实际的这样的一个教学中。然后我们每年SRT计划开始之前出题的老师会给我们来做一个讲座,每个出题的老师会来介绍他的方向,当时在这个SRT的讲座中,我对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的电池的一个研究方向非常的感兴趣,当时在2014年的时候,那会儿的电动车的发展的水平非常的差,基本上当时出的车它的续航里程只有100公里~200公里,所以,我们一定要极大地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基于这一点,我在2014年就进入了张强老师课题组,一直开展电池相关的研究工作。


Q10.竞赛对您的影响在您大学甚至是就业之后还有哪一些延续呢?

A10.这个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影响。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做数学竞赛,塑造了我勇于挑战、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在同学们都还是在聚焦于本职的学习工作的时候,我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开始一边科研一边学习,然后进入了博士阶段之后,我除了做本职科研工作,又开始进入清华大学校团委,先后担任了校学生科协主席和校团委科研中心主任,开始一边做科研一边双肩挑地做学生工作。后来进入了工作之后,在华为工作期间也是不惧挑战,承担了我们整个电池部门最难的、高规的一个研发的工作,最终带领团队,把这一块给攻克下来,也发布了全球首个最高硅含量的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的产品搭载在我们手机上,实现了落地应用。


Q11.请您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一下数学奥赛。

A11.我觉得是红色吧,因为它代表着挑战热情和活力,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去做奥赛,也在奥赛的过程中逐步的提升了,个人不惧挑战和活力满满,以及热情工作的一个状态。


Q12.请问一下您以怎样的契机从华为跳槽到现在的单位呢?方便介绍一下您现在的工作吗?

A12.我刚刚也提到过,我在大一的时候通过清华的SRT计划了解到了电池这个行业,然后加入了清华化工系张强老师的课题组,从本科到博士大概8年的时间一直在从事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和车网互动相关的一个研究,后来进入到华为之后也一直在从事电池创新的相关的工作,我们开发了全球首款含硅的消费电池产品搭载手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提升硅的含量实现了极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产品,来支撑我们折叠手机更轻的一个使用体验和更长的续航需求,以及更轻薄极致的一个用户体验。后来在华为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是受到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欧阳明高院士的感召,就加入到了他的团队,进入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展车网互动的研究和产业化的工作。


Q13.那您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呢?

A13.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


Q14.学生时代有最崇拜哪一位科学家吗?

A14.我在学生时代最崇拜的是陈薇院士,我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化工系的新生导引课上,陈薇院士和我们讲述她在毕业选择的时候选择前往军队去开发最先进的一些生物医药相关的科学研究,怎么样去战胜疟疾、战胜非典的一个故事,她也提到,当一个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能够极大地发挥个人的价值。在她讲述她的一个成长和科研的故事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坚定的眼神,也是激励着我们很多的同学朝着这条路上去奋进。


Q15.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情况,还有成长的环境吗?

A15.我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在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环境中长大。


Q16.您是怎样评价天才这个词语。

A16.我觉得因为我自己是以天才少年的身份进入到华为,对这个词的感触非常地深。天才是对前期的学习和工作的一个认可,但同时也是被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待着我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去服务这个组织和国家。


Q17.除了勤奋努力、迎难而上,您认为还需要哪一些精神呢?

A17.我觉得第一个是需要有强大的理想信念,那在中国就是需要有一个爱国主义的精神,它支撑着我们去把事业做到更大,把事业做到更加能够真切地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点就是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们工程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不是0到1,而是如何把这个1逐步打磨到100分的过程。


Q18.都说兴趣是学习的关键,那关于如何激发研究兴趣,从您自身的经历出发,您有怎样的经验还有建议呢?

A18.因为我在博士期间一直在清华校团委,从事本科生的一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所以在这一块根据我们很多对清华学生的一个培养的过程,激发兴趣再到把兴趣做成事业,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步去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给他树立理想信念,做这个事情需要让学生想清楚,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什么,他的核心的一个底层的逻辑是什么样的,需要让他真真切切是源自一个自身自发性地想要把这个事情给做好。然后第二点,在我们很多解决非常难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一蹴而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他制造一些阶段性的认可,比如说我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99种错误的路径,它也是一个值得被认可的事情,因为这99种路径不正确,意味着我们又多排除了一种方法是不行的。然后第三个就是要逐步锻炼起学生的一个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这样他能够在未来去攀登更多的高峰。


Q19.关于科学家精神或者是怎样成为一名科学家,您对现在的学生们有怎样的经验还有建议呢?

A19.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引导和培育,包括清华化工系张强教授、清华车辆学院欧阳明高院士等,从他们身上我想能够领略出以下几个精神是深深的鼓舞和感染着我,也是我特别希望能和同学们分享的:第一个就是爱国主义。像我的导师张强老师,他在海外做了两年的博士后之后,也是受到了国家的感召,就在2011年从德国回到了清华任教,选择了围绕祖国发展的重大的科研方向——电池方向的研究,那么从2011年回国至今,我们团队很多科学研究也实现了产业落地,推动了中国电池行业的发展。那么第二点就是创新精神。像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我们基本上每两到三年就会拓展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围绕着真切地去解决,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向,我们去拓展解决路径。第三就是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育人精神,这个在我们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Q20.对于想要参加竞赛的学生们,您对他们还有哪一些寄语呢?

A20.希望同学们能够享受竞赛,能够进一步沉浸在竞赛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到底不放弃,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惧挑战,去迎接未来更多的高峰。

交流奥赛初心

畅谈五彩人生

探讨攀科学高峰新路

初审:卢佳良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

分享到:
头条推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