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Up(); } });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生活 > 正文

褪黑素不能当糖吃 过量或致副作用

2024-09-20 00:53 作者: 来源: 中国妇女报 16044 次阅读

“因为就业和学业的压力,我经常失眠,自己在网上买了褪黑素吃。最近出现了头晕、头痛、腹部不舒服的症状,不知道是否和褪黑素相关?”24岁的陈女士在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就诊时,向科主任李玲出示了自己一直在吃的褪黑素软糖。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较2022年和2021年均有下降,且相较于就医,我国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助眠产品改善睡眠。

安稳睡眠人人想要,但正确提升睡眠质量的方式却并非人人了解。褪黑素等助眠产品并非万能良药,科学使用、合理对待才是关键。

为何临床上一般不用褪黑素治疗失眠症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激素,主要由人类的松果体分泌,通常在夜间分泌增多,对改善睡眠有促进作用。

研究显示,褪黑素的分泌与光线强度密切相关,光线越暗,分泌越多,在没有光照的前提下,人体的褪黑素水平会在晚上9点至10点之间开始上升。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还指出,中国居民2023年睡眠拖延情况升至近三年最严重等级,其主因便在于手机,因而,如果夜晚迟迟无法入睡,则有可能是电子设备和灯光的使用影响了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目前,在我国线下商店、网上售卖的褪黑素片剂、软糖等产品,均含有褪黑素的成分,但都不是药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其归为保健食品。

李玲表示,像陈女士所服用的褪黑素,并非真正的治疗性药物,适量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补充褪黑素,并不能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总体来说,我们体内的褪黑素可以有效调节睡眠,但通过外源性补充在睡眠治疗上是受限的,其主要用于调节睡眠节律,如倒时差、治疗睡眠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指出,褪黑素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不建议将褪黑素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

褪黑素有副作用且不适用所有人

褪黑素改善睡眠的作用不可否认,其副作用也比其他安眠药更少,但仍不可忽视。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嗜睡、胃肠不适、昏沉等,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期情绪不佳、轻度焦虑、腹部痉挛、意识障碍等。

在我国,褪黑素被允许应用于保健食品,每日推荐用量为1~3毫克。长期或过量使用褪黑素可能会抑制人体自身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正常的睡眠节律,并可能导致对药物的依赖性。

建议首次服用褪黑素之前,应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尤其是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群,例如患者如果是因器官衰退、大脑功能减退、血管硬化等疾病影响出现失眠,补充褪黑素反而会加重睡眠障碍症状。

如果在服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仍出现抑郁、易怒、焦虑、头痛、头晕、腹部不适、噩梦频发、昼夜节律颠倒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咨询。

如今,市面在售的褪黑素相关产品制作得格外精巧,通过添加色素、糖分等方式,让其看起来和糖果无异,极易给人一种“只是吃糖,人人可吃”的错觉。事实上,并非人人都可服用褪黑素。

对长期夜班工作者、需要倒时差人群、褪黑素自身分泌不足的老年群体而言,褪黑素可以有效地起到调节生物钟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

但如果人体本身不缺乏褪黑素,补充褪黑素的效果可能不理想,甚至会出现副作用。因此,正常人一般在40岁前不需要补充褪黑素,40岁以后若因缺乏褪黑素而引起睡眠质量问题可适当服用。

有些人群不适合服用褪黑素,例如未成年人服用可能会影响其性腺轴激素分泌,导致出现生殖器官、功能发育障碍;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服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乳汁分泌;内分泌疾病患者服用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病情加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则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酒精过敏人群、抑郁症患者以及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等都不建议服用褪黑素。

此外,在从事驾驶、机械作业等工作前,切忌服用褪黑素,会导致出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反应,带来安全风险。

治疗失眠症,首选认知行为疗法

李玲表示,褪黑素对部分短期失眠患者可以起到改善作用,但并不推荐所有失眠类型患者服用,也不推荐长时间服用。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失眠的主要方式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补充替代治疗,专业医师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是首选。李玲表示,在中心睡眠心理科,多数失眠患者经过心理行为治疗可以得到缓解。前文所述陈女士在经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后,李玲了解到,除了就业和学业压力,她对睡眠的焦虑、不良睡眠习惯都是造成失眠的原因,因此对她进行了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陈女士的失眠问题迎刃而解。

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已被多个国家的睡眠医学指南推荐为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案。它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疗法等方面,通过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和行为,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其效果在短期和长期内都被证明优于药物治疗,且副作用较小。

药物治疗可用在心理治疗无效或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等。此外,补充替代治疗如针灸疗法、音乐疗法等也被用于治疗睡眠障碍中。

对于失眠,大家一定不要忽视也不要讳疾忌医,正确的治疗才能帮助早日恢复正常。但需谨记,任何治疗都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初审:仇珺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4湖南省科协年会分会场论坛|光学与生物学跨学科融合——走向智能的低碳健康人居光环境专题学术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