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初,19岁的同治帝驾崩,死后无子。时年4岁的载湉作为“文宗嗣子,穆宗从弟”,同时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成为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是为光绪帝。对慈禧而言,光绪只有4岁,可塑性很强,她可以把在同治帝身上的遗憾弥补回来。为此,慈禧为光绪请来全国最好的老师,对其进行严格道德和文化训练。
光绪进宫后,慈禧把从小跟随光绪的奶妈给辞退了,理由是对方是乡下人,比较粗鄙,不讲礼数。慈禧不想光绪变成第二个同治,首先加强了对光绪身边人的管理。
光绪满6岁后,慈禧派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担任师傅(后又相继增加了孙家鼐、孙家骧、孙诒经等人)。光绪的学习课程大致与清前期皇子相同,头两年,主要是上午到书房认字、听讲书、读生书、背熟书,后来随着年龄稍长,改为全天上课。
慈禧对光绪的学习十分关注,经常召见翁同龢等了解光绪的学习情况,并加以指示。慈禧还喜欢从太监处了解情况。太监有时欺负光绪年幼会说他的坏话,慈禧听后往往就是对小光绪训斥加体罚。
在道德方面,慈禧非常注重对光绪“孝”方面的培养。她授意服侍光绪的太监和宫女们,从小就向光绪灌输“皇帝母亲就是慈禧”的观念。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回忆道:“光绪究竟不是她亲生的儿子,将来长大成人,未必会怎样孝顺她,为未雨绸缪起见,特地再三教人去传谕翁同龢,要他格外侧重于孝的教育。除掉把启蒙时所读的‘二十四孝’不断地继续讲解之外,《孝经》那一部书也是最注意的。她命令翁同龢非使光绪读得十分烂熟不可,甚至她自己还要随时考试。”
处在这种严苛环境下的光绪,精神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加之从小身体不好,光绪早年读书时常常出现对立情绪。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了,对帝师们破口大骂,“不顾太监们一字型跪请,师傅们的序列阻拦,竟哭着冲出书房,沿东阶趋脚门,奔回宫内”。慈禧获悉此事后,无非又是更严重的体罚。实事求是地说,慈禧虽然很重视光绪帝,但在如何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好在,光绪帝渐渐认识到了读书的乐趣,加上有翁同龢的引导,他的思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十三岁时写《汉章帝》诗:白虎亲临幸,诸儒议五经。惜哉容窦宪,谏诤未能听。此诗借古讽今,指出东汉之衰,在于窦太后对窦宪的优容,被翁同龢誉为“帝王御书中的第一篇上乘之作”。十四岁时写出了“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这样的思想感悟。再后来和慈禧一起观看昆明湖水师演习后,已经能用诗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思考:有道惟闻守四夷,筹边端合驻雄狮。昆明池水无多地,安用区区习战功。
通过读书,光绪帝在知识储备和格局抱负方面,均已超过了同治帝,从这一点来说,慈禧的“鸡娃”颇有成效。另一方面,慈禧简单粗暴的管理造成了光绪帝性格上的懦弱,光绪最终并没有成为慈禧希望塑造的那种“帝君”,反而在政见上走向了慈禧的对立面进而产生剧烈冲突,这恐怕是慈禧在“鸡娃”时所没想到的。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袁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