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过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不久,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因指挥红军长途征战,日夜操劳,加上生活异常艰苦,不幸患上肝脓肿。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不停地咳嗽,越来越消瘦。部队从卓克基向毛儿盖行进途中,他是在担架上度过的。
毛儿盖会议后,党中央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周恩来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毛泽东、张闻天等均在右路。这时,周恩来除了继续担任军委副主席外,还是红一方面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恰在这时,他的病情更严重了,时常不能进食,并伴有昏迷。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来抬担架的同志又一个一个地病倒了。在此危急情况下,彭德怀当即重新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担架队是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的。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
可是由谁来担任这个担架队的队长呢?在中央领导同志尚未考虑好适当人选的时候,时任军委纵队干部团团长的陈赓闻讯跑来,自告奋勇担任这个职务。他对中央领导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陈赓没有多大本领,但有一片对革命赤诚的心。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就一定把周副主席安全地抬到目的地。”
战士们抬着周恩来,踏上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体质都非常虚弱,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稍不留意就有陷入泥潭的危险。陈赓手举一块旧油布,紧紧地跟随在担架旁,保护着周恩来。陈赓和他所带领的担架队,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风餐露宿,深一脚浅一脚,非常细心地抬着周恩来前进。
有一天,周恩来又发起了39℃的高烧,医生一时无法赶来。怎么办呢?陈赓马上组织担架队员到附近背阳的小山后取冰雪,用雪水给周恩来降温。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
1961年,陈赓在上海病逝。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表达了周恩来与陈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