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曾串联起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命脉,然而古代江航安全也是一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泥沙,如邗沟在扬州附近和大江相交之处形成洄流,产生了静水区,泥沙非常容易堆积,在唐代以前,甚至形成了庞大的瓜洲。这直接导致从江南运河通商的船只必须绕行,这一程浪大水急,漩涡众多,极大程度上威胁着航行的安全。
为此,唐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齐瀚专门“开伊娄河二十五里,渡扬子,立埭”,以使“舟不漂溺”。伊娄埭专门设有斗门,潮水顶托时,便开斗门将船引入埭内运河段,等待潮水退去,就关闭斗门以防运河水走泄过多。这样一来,南北漕运过江不再是棘手麻烦,瓜洲更成为南北商旅停留的重要集镇。
长江河道的暗礁也威胁着航行安全。对此,除了升级航行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疏凿险滩也是重要一环。明万历十八年,归州知州吴守忠就曾率民工260人,耗费整整40天,疏凿“崆岭滩”,开通了“二珠”和“三珠”两礁石,自此“舟船无患”。天启四年,归州知州杨奇珍通过“凿石聚煤着炭其中,燃之,加醋”的方法,将黄板石、干鱼石、豆子石和点灯石等阻碍航行的礁石全部削平,碍航长达80余年的青滩再度畅通。
为了指引航船安全行驶,先民们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安全导航”。比如崆岭峡江水中的巨大礁石上就刻有“对我来”三字,提示船只直冲而过避开危险。无独有偶,乾隆四十年,忠县折桅子滩的悬崖上也出现了“对我来”石刻,引领来船安全驶过。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