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Up(); } });
您的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用精美的语言照亮深海科技书写 ——读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

2024-06-16 18:52 作者:韩生学 来源: 9829 次阅读

海牛号.jpg

图为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封面。

“蓝天辽阔,大海蔚蓝,亿万年的时光沉淀成浩瀚的海洋……”翻开张雪云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看到开篇第一行,就被其优美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文学表达的主要工具和重要载体。该书巧妙地运用这一工具和载体,经纬整个篇章,真实精确,笔意精微,着墨巧妙,富含哲思,让精美的语言照亮科技书写,使整部作品闪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它的真实精确。国际报告文学创始人基希曾经指出:“真实是艺术最贵重的质料,精确是它最好的处理方式。”而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更离不开真实与精确。《“海牛”号》毫不犹豫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深入实验车间,第一次看到“海牛”号,她写道:“耀眼的橙色的钻机本体,外观是八角形的钢制构造,高7.6米,‘腰围’10米,重达12吨。”寥寥几笔,就将“海牛”号的“外貌”特征,真实、精准地勾画了出来。这种真实、精确的描写,遍布全书的每一个章节,读来无不令人信服。

其次,是它的笔意精微。作品在描写万步炎以及他的团队进行科研和实践时,用语无不精致细微,通过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深海“钻士”们一丝不苟的科学家精神。比如万步炎带领他的团队在目标海域成功钻下第一个“中国孔”,作品这样写道:“只见万步炎全神贯注,顾不上擦拭额上细细密密的汗珠……人人屏住气,凝着神,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大家迟疑了片刻,之后爆发出潮水般的欢呼。”“细细密密的汗珠”“屏住气”“凝着神”“迟疑”等等,不但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且写出了每个人细微变化的神态,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心生敬意。

其三,是它的着墨巧妙。这是一本关于深海科技、大国制造、向海图强的长篇报告文学,离不开历史背景的交代和科普知识的介绍,在书中,作者十分巧妙地将这些知识融入人物与事件的描写之中,没有堆砌之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用。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海”“海岸线”“海洋资源”等,拓展了作品的视野,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为其后的英雄书写,夯实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其四,是它的美丽灵动。作者是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一位敬业的散文家。她的语言朴素自然又流畅灵动,无论绘景状物或是叙事记人,总能给平常的文字赋予一种不寻常的韵味,在娓娓道来中涵蓄着丰厚的底蕴和雅致。在写万步炎带领团队科考出海,她写道,“他们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风雨中,只见船头高傲地昂起,冲向浪涛,一下子击碎了大海的鳞甲,使之片片跳跃、飞散、如雪、如光。”写青年团队时,“每天都在思考和探索与大海有关的一切,他们与大海相处久了,就辽阔和丰富了,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无疑都是一片大海。”这些美丽的文字,使“生硬”的科学题材,一下变得温暖柔软起来,极大地提升了报告文学的艺术感染力。

其五,是它的富含哲思。有人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哲学的表达,最好的艺术家必然是思想精英。《“海牛”号》就不乏这样的表达,一句句蘸满感情和极富哲思的语言,穿插作品之中,烛照人心,启人思考,起到了发人深省、拨云睹日的艺术效果。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也是作品的外衣,用精美、精致、细微、富含哲思的语言表述深海勘探科研人的中国故事,耐看,耐读。

(本文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怀化市作协副主席)

初审:向莉莉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4湖南省科协年会分会场论坛|光学与生物学跨学科融合——走向智能的低碳健康人居光环境专题学术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