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中,陈列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这是一盏生产于20世纪20年代的马灯,上面赫然用中文锻压着“德国造”3个字。这盏马灯的使用者,正是周恩来。
长征开始后,部队行军不便携带大量物品,马灯也只带了一小部分,专门配发给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使用。长征途中,战事紧急,很多作战计划都是在夜间完成的。李聚奎上将在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在作战前,总要首先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军情,然后下命令到各个部队,到三四点钟才去睡觉。”由此可见,小马灯在战争年代派上了大用场。
长征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红军一直没有统一转移线路。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人赞成和支持毛泽东转向贵州的方针,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讨论长征的战略方向。会上,周恩来不顾博古等人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支持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建议。最终,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改向黔西北挺进。会后,周恩来把会议决定的译文给李德送去,李德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据理力争,严肃批评了李德不懂实际,让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说到激动处,一向儒雅的周恩来猛一拍桌子,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熄灭了。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等人又马上把灯点上。
第二天,朱德、周恩来为执行这一决议作出行动部署。这一决议及其实行,一下子就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帮助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避免了陷入绝境。
遵义会议后,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中央负责人会议,研究攻打打鼓新场(现金沙县)的计划。与会人员都同意打,只有毛泽东反对。他认为红军3月12日才能赶到打鼓新场,届时滇军也将赶到打鼓新场和黔军会合,同时川军还可侧击红军,攻打的话失败可能性大,即便成功了,损失也会很大。毛泽东建议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由于大多数同志赞成,计划仍被通过。半夜里,夜不能寐的毛泽东提着马灯找到正在马灯下工作的周恩来,建议他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再考虑一下。
周恩来觉得毛泽东的观点很有道理,3月11日凌晨再次召开中央负责人会议,说服与会者放弃进攻打鼓新场计划。军委当即下令不进攻打鼓新场,转而向平安寨、枫香坎、花苗田地域集中,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事后,中央红军探得消息,敌人在打鼓新场驻有一个整师的强兵力,如果红军贸然进攻,必将损失惨重。
其后,鉴于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指挥需要集中,毛泽东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这样,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巨人在马灯下找到了长征的方向,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