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在夏朝时期,被称为“世室”,象征着世代相传的家族纽带;进入殷商时期,它改名为“重屋”,体现了更为庄重的祭祀氛围;到周代,又叫“明堂”;直至秦汉时期,才正式定名为太庙,并逐渐成为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神圣场所。
起初,太庙仅用于供奉皇帝的直系先祖,这一殊荣专属于皇帝家族,其他皇亲贵族并不具备同等资格。只有与皇帝关系极为亲近或对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皇亲,才得以在此享受祭祀。随着时代的推移,太庙的供奉范围得到了扩展。在皇帝的特许下,皇后、宗室成员以及功勋卓著的臣子们的神位也被允许供奉于太庙之中,也就是“配享太庙”。
从曹魏到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隋朝、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能够配享太庙的功臣数量相当有限,总数不足200人。以宋朝为例,宋代初期,配享功臣的选择有严格的程序要求。首先“候选人”必须是立有大功、名望崇高甚至“完美无缺”的朝廷元勋。选择过程连皇帝本人也不能乾纲独断,必须经过“都省集议”确定后才可入庙。
而能够得此殊荣者皆是朝廷股肱之臣,比如狄仁杰,还有创造出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先河的裴秀……在影视剧《知否》中,王大娘子“配享太庙的爹”的历史原型是王曾,他年轻时连中三元,做过宰相,位列三公之首,不仅受到朝廷重用,还深受百姓爱戴。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