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境内光泉村,其得名于“光泉”石刻。据说“光泉”二字,乃是当年岳飞所题写。而这一切,跟抗金名将岳飞追剿贼寇曹成有关。
曹成、张用之流,本是靖康年间前线溃败下来的散兵逃将,流窜于江西、湖广一带,奸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惨不忍睹:“入衡州(今衡阳)界,有屋无人;入潭州(今长沙)界,有屋无壁;入袁州(今宜春)界,则人屋俱无。”贼寇之中,曹成势力强大,他兵犯湖南,屯兵攸县,此时他手下聚集从河北、河东、京畿等地的散兵游勇近十万人之众,直接危及南宋朝廷在江西和两广的统治:“成今据衡山,控扼要害,流毒三千里……朝廷若不早作措置,则江西诸郡,恐非朝廷有;江西失,则二广危矣。”
为此,朝廷先是招抚,绍兴元年(1131年)命张俊遣使持诏书往攸县,并赐曹成官职,由湖东安抚使向子諲具体执行此任务。曹成见向子諲兵不足万,且无外援,于当年十一月反叛,抢掠了向子諲驻地安仁县,还绑架了他。窜向道州(今道县)并将其作为大本营,经营半年后,势力达于贺州。
招安不奏效,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命岳飞征剿曹成,同时命已经招安的马友、李宏、韩京、吴锡等部配合岳飞。起初岳飞还主张剿抚并用:“除见措置剿杀外,其间若有能改行自新之人,未委合与不合招安。如许飞招安……”
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岳飞从洪州(今南昌)起兵,三月经袁州,当行军至茶陵今光泉村时,经过连夜急行军,人困马乏,将士又饥又渴,恰好前方石壁下有一股清泉,岳飞让队伍稍作休息,经过痛饮泉水和饱食干粮,人马精神抖擞,此刻天边也露出了晨光,岳飞很是高兴,随即举枪从道旁水田里挑起一株禾苗,蘸着禾蔸淤泥在石壁上写下“光泉”二字。由于岳飞忠君爱国,加之岳家军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他题字摹刻下来,并在上方加刻了“宋岳忠武王题”六个小字。
岳飞此次行军,是路过茶陵,还是扎兵茶陵,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在征剿曹成期间,岳飞曾驻兵茶陵。“时成已进犯岭南,飞亦移兵茶陵。”岳飞驻兵茶陵,既有不得已权宜之计,也有战略考量。当时朝廷本意让岳飞移师潭州,可是“马友据潭州逾半年,漕臣钱粮不得移用。今朝廷以飞知潭州,友安得不疑!”经李纲等人建议,朝廷“乃诏飞勘量贼势,如未可进,且驻袁州以俟世忠会”。然而诏令传达时岳飞已经到了茶陵,故而只好就地等候。茶陵素为“三路襟喉”要冲,在此驻扎,便于监视和追击曹成,极具战略意义。
岳飞在茶陵等候原因之一,兵将不足:“臣所统本军官兵一万二千人……实出战只有七千余人。”马友、李宏等部所派出援军,各部“堪出战人各不满一千”,且是乌合之众,“又缘不经战斗,久在州县屯泊,全无纪律”。原因之二,恐前方钱粮尚未筹备。在驻守茶陵期间,曹成离开道州窜向广西,岳飞放弃招抚,改用征剿。岳飞在贺州激战十余天,歼灭曹成主力,曹成逃窜至江西也为韩世忠所擒。
七月初七,岳飞班师行经永州祁阳县大营驿,刻石留下《永州祁阳大营驿题记》:“权湖南帅岳飞,被旨讨贼曹成……二广、湖湘悉皆安妥……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仍不忘“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之责。
岳飞结缘茶陵并留下墨宝,是茶陵之大幸。每当瞻仰“光泉”石刻,耳畔犹闻阵阵马蹄声,天地间涌现一股浩然英雄气。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