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哈尼梯田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当地探索出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式,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典范。
走进哈尼梯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道绿色屏障,它们深植土壤,涵养水源,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山洪暴发的风险,守护着梯田的安全与稳定。这些森林还是哈尼梯田的天然“肥料厂”。它们通过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孕育出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随着山水的流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梯田之中,为优质稻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哈尼梯田的深处,散落着一个个古朴的村寨。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都与梯田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文明。村寨的建设和管理遵循生态保护的理念,在发展中延续梯田农耕文明,如推行“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稻、鱼、鸭三者之间互惠共生,整个种养殖过程绿色、环保、无污染,为梯田生态系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
梯田是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承载着哈尼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哈尼族人民根据山地的地形和水流条件,精心规划每一块田地的位置和形状。他们利用顺水冲肥技术,将高山上的有机质冲入梯田之中,为农作物提供了养分。这种独特的耕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还有效地保持了水土的稳定和生态平衡。
水系连接着森林、村寨和梯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灵魂。哈尼族人民通过修建沟渠、水库等设施,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确保了梯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根据自然地势与水流规律,用森林涵养的水源滋养梯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水系还承载着哈尼族的水文化和农耕传统。例如,“木刻分水”的传统管水方式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避免了村寨、村民之间的用水纠纷。这种精细化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也为现代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云南哈尼梯田以其独特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成为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目前,当地正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新方式,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初审:黄臻喆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