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与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交流

2024-11-27 12:36 作者:王巍、刘项、黄启萍 来源: 131 次阅读

近日,为深入探究交通重大装备检测评定与示范应用状况,推动检测装备产业创新升级,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学术部主任林江春、智能制造与重大装备检测分会副秘书长张俊岭,湖南省检验检测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祥光,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智能传感器专家陈迎春等一行,走访了中南大学田红旗院士团队的轨道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负责人陪同。

高起点创建,跨越式发展,铸就高铁科研传奇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尚处于“绿皮车”时代,技术落后、运行速度慢且舒适性差。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成立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拓了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等前沿领域。历经30年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涵盖高速列车气动特性、风区铁路行车安全、轨道车辆碰撞安全等国际领先的实验平台集群,实现多项世界或国内首创成果,包括我国首列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首列耐冲击列车吸能设计等;制定17项填补国内空白的行业标准,测试资质全球覆盖,广泛应用于各类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助力中国高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相关科研成果及团队荣获11项国家级大奖。

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试验评估现场

世界级试验平台集群: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

调研组深入考察了该实验室的世界级试验平台建设情况。在轨道车辆实车碰撞实验室,其独特设计与先进技术令人瞩目。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贺志军介绍,这一试验台自主研发了短距高能驱动与无损制动等多项原创关键技术,是从吸能部件研制到体系完备的重大突破,作为国际首套实际运营轨道车辆撞击及瞬时测力试验系统,已获国内CMA、CNAS认证资质和ILAC、TUV、ARA等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认可,我国高速列车及出口列车吸能设计检验碰撞安全指标合格后才能“上岗”,为“铁路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动模试验装置前,极端流动力能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实验室书记鲁寨军讲述了研发历程,“从无经验借鉴的设计方案起步,田老师带领团队攻克‘快速跑起来’‘快速停下来’‘快速精准测控’等难题”。该装置至今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及相关气动效应测试评估均在此完成。

调研组参观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试验装置轨道车辆撞击试验系统等平台

“产学研用”协同,赋能产业升级新征程

中南大学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着力推动特色优势学科群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不断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优先为相关企业提供一流人才和科研成果,吸引企业来校建立联合研究机构、设立联合研究基金、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无缝对接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坚持“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揽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科技自立自强理念,相关科研机构与重点实验室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形成高效科研组织模式,推动“实验室+大装置”协同发展。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表示,学校在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的同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黄合来指出,实验室团队秉持“产学研用测”深度融合理念,与全国铁路设计院、列车制造厂及运营公司紧密合作,确保最新研究成果迅速落地,支撑产业升级。他期望各方携手,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学院袁世平书记强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院与实验室在科研、人才与学生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将继续牢记使命,投身科技创新前沿,服务国家与人民。

林江春表示,多年来学会秉承“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市场监管,促进经济发展”的办会宗旨,积极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智库服务和科学普及工作。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学会将继续推动学科建设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赋能各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南大学检测机构与实验平台应进一步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引领产业创新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更多重大突破。

初审:赵颖

复审:康祖义

终审:刘新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4湖南省科协年会分会场论坛|光学与生物学跨学科融合——走向智能的低碳健康人居光环境专题学术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