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影响天气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许多人开始担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会不会造成污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会不会把雨“打跑”,使下游地区降雨量减少?
首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液氮、碘化银等,这些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每次作业只需要少量。以常用的冷云催化剂来说,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都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都是“生态安全催化剂”,当然不会污染环境。另外,长期监测发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碘化银用量非常小,作业区域水体和土壤中积累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浓度。所以,正确使用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再说地面作业装备把雨“打跑”的问题。遇到大范围降水过程,云中所含的水汽是不断补充的,云系随上升气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每次降雨过程中,云中的水汽都是充足的,人工催化增雨量相当于降水的一小部分,所以,人工催化作业对水汽通量的影响非常小。
实际上,在一定距离之外,下游降水的云体往往不是上游催化的云体。云带是由较小的云体组成,云体不断生消更新,不会像河水那样,上游截留,下游就会减少。
为了检验上游人工增雨作业对下游降雨量的影响,科学家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瑞士等国家开展了人工增雨随机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在催化区的下风向地区,降水量同催化区一样是增加的。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上游地区的人工增雨会减少下游地区的降雨量。
当然,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问题称得上是世界性难题,随着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化作业在未来的不断增加和发展,气象工作者对人工增雨、消雨可能带给下游的影响会保持密切关注,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初审:许治远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