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湖南省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资源库—课程链—生态圈”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教育专家,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和科学教师代表,实践基地负责人以及科普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模式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擘画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的全新蓝图。
会议伊始,湖南省“科普小达人”项目负责人谢琳介绍了该项目基本情况和进展。为推动公益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丰富中小学科普资源供给,去年9月,省科协、省教育厅印发通知,计划于2024—2027年,分批在全省中小学校援建150所“科普小达人综合实践活动共享空间”(以下简称共享空间),以“交钥匙工程”形式直接交付学校使用。“共享空间配备相关科学教育设备、图书,并针对7~12岁学生设计趣味公益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谢琳表示,截至今年3月,首批援建的17所共享空间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对首批援建校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挖掘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此外,省科协、省教育厅正协同起草共享空间管理细则,并将为校园科技节定制特色科普内容,以助力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发展。
与会的学校负责人和科学教师代表对共享空间给予高度评价,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共享空间有‘三好’:顶层设计好,高屋建瓴地规划了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好,精心打造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生态圈打造得好,构建了一个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汪春秀赞誉道。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何如表示,共享空间已在学校投入使用,其课程包深受学生喜爱,孩子们每周盼着“上课”。长沙市雨花区圭白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夏红娟建议,不断优化更新课程资源,让共享空间保持生命力。校方及一线科学教师对共享空间的认可和肯定,为科普实践教育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供了有力注脚,意味着从理念到落地,科普实践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走进沙坪湘绣博物馆,开启一场非遗奇遇;探访正中航空科技馆,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在田螺小镇观察昆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参会的实践基地负责人纷纷发言,就如何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玩中学,学中玩”各抒己见,并分享了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展“自然探索家”“小小科学家”等主题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这类互动式、探究式科学实践活动,采用“问题导向 + 动手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团队协作中提升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参会的学校负责人及科学教师深有感触地表示,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要双向互动,既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前往实践基地;也要“请进来”——将基地的科学资源“请进”、融入学校科学课堂,希望有条件的基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有关专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这种双向“奔赴”的基地校合作新模式,既能充分挖掘、利用、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又能有效提升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双赢。
在自由讨论环节,“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成为核心话题。与会教育专家指出,要摆脱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授模式和知识导向,破解实践研学“走马观花”“只游不学”,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重在实践,激发兴趣,必须以学生为本,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将学习内容和目标融入游戏化、场景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中。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湖南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周琼举例说,生态基地就可以通过“任务闯关”“PK竞技”等形式打造沉浸式趣味化学习体验,引导青少年观察物种多样性,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张敏表示,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专家-学校-基地”协同共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专家给予专业引领、学校主动整合基地资源、基地不断优化内容,形成“资源共享、课程更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她提议成立“实践教育创新联盟”,强化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打造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新模式。
此次研讨会,为青少年实践教育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记者获悉,年内与会各方将启动“科普基地赋能计划”,专家、学校方将走访调研各实践基地,全面了解基地现状与需求,后续组建专家团队助力基地课程设计,推动学校与基地结对试点,共同开发“主题式、项目化”实践课程,探索科普实践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方法,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